-
bintou
虽然mit已经使用python来教sicp,然而,我看的那本sicp-python并不能取代sicp。理由:
1、sicp-python太依赖python的特性,而sicp对scheme的依赖非常少;
2、sicp-python用python讲解计算模型显得很牵强,而sicp就很自然;
3、sicp-python的例子选用只是摘取了sicp的内容,体现不出一种整体性;
4、sicp的整体性、思想性应该完胜;
5、sicp的习题完胜!sicp-python竟然没习题!
使用Python进行教学是一回事,而出现一本经典教材又是另一回事。
-
-
bintou
有讨论说到,SICP中使用的scheme已经落后,比如,MIT已经使用SICP-in-Python代替了之前的SICP。
现在我基本看完了第三章。感觉有两点:
1、SICP与Lisp或者其派生的语言没有必然关系。SICP是思想的传道士。2、Scheme的表达比Python来得有趣,从学习SICP的角度看。Scheme针对语言与程序设计,而Python多多少少有点(或者是非常)针对Application。
-
bintou
有人说:
用Scheme的SICP关注的是教会人如何做过程和数据抽象,通过搭积木的方式一步一步构建大型程序,而现如今的计算机科学,不仅仅是像以前那样将无数很小的过程组合成复杂的程序,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组合别人的功能(库、语言特性等)来构造程序,Python显然是比较适合的,我个人推荐是这样的:
- 偏学术的学习编程选择:Scheme版本
- 偏工业应用地学习编程:Python版本
作者:匿名用户
链接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19816075/answer/216252872
来源:知乎
个人意见,这个说法问题不大。只是“偏学术”与“偏应用”这样去区分学习,我不是很赞同。记住SICP是训练程序思维、练内功就好了,至于你以后是做学术还是做应用,与此无关。
-
bintou
讲座人:Jiaxin Pan。时间:12月25日下午3点
主题:Optimal Security Proofs for Signatures from Identification Schemes
Motivation
这篇文章的动机在写作的时候被作者有意隐藏了,我认为真正的动机在第五页的第二第三段。大概可以这么理解:单用户Signature的安全性在多用户的环境下出了问题,于是Bernstein等人发表文章给出了一些结论,提倡一些做法,然而文章作者提出了异议,于是,有了这篇文章。
Main Results
作者主要证明某些签名算法在多用户环境下的安全性,重要的是,这种证明得到了紧致的安全界。第3章给出是主要结论的形式化表达,并给出证明(3.2)。
若干思路(或Common Sense)
1、从ID得到Signature。这里使用的是一种推广了之后的方法,原来的方法是FS技术,对密码学界来说,就是常识(2.4给出了基本描述)。现在是BP02的方法,暂时没看出有很大的变化。
2、几种签名方法。Schnorr 签名,教科书中的主角,基于DLOG。KW签名对Schnorr签名进行扩展,用了两个生成元,非常类似。GQ签名则是利用了RSA的方法。
3、紧致性(tightness)。这是可证明安全性理论中的主要课题。
4、Random Oracle
-
-
-
bintou
@hzx__ 在 数学、物理是否是是大数据拟合的结果 中说:
公理是建立在Big Data之上
我反对“公理是建立在Big Data之上”这个结论。
什么是“Big data”?大数据信息处理,指从大量的数据中抽取出有用信息。这种“大”有几点,信息量很大;“大”还隐含了一个含义,结论并不源自某些已经处理过的数据,而大部分源自原始数据。我承认,后一点的说法并不严谨。
比如,Galois发明了群论。请问,Galois在他二十岁的时候是否掌握了大数据?其次,其发明的群是否直接源自大数据?答案应该是否!你也许会分辨说,Galois获取的知识已经是经过了几千年“拟合”的数据,当然是大数据。实际上,我们的分歧就变成了如何界定“大数据”。
再比如说,一个小孩他获取了一种知识,牛奶有营养会让人长得更健康。请问,这是大数据处理的结论吗?是,也许你还是会坚持,当然是,因为牛奶是健康食品是几千年来人类大数据拟合的结论。但是,你想,人类发展也就是几千年,如果每一个行为或者认识都基于这几千年的知识演化,我们提大数据还有什么意义?因为,没有不是你所谓“大数据”的知识和结论,每一个结论都是大数据的结论。这就使得明天立即丧失意义。
更可怕的就是,当我们以为每一个结论都是大数据的拟合时,那么那些错误的荒谬的结论就不知道是什么了。比如,喝可乐是健康的;吹空调是容易得病的;喝凉开水是容易拉肚子的。一片混乱。
同样的这些讨论,类似地也出现在以前的讨论中。HZX说,人类所有行为都源自利益。既然所有都源自利益,那就不会有对错,不会有道德品质的高低,只有利益。那为什么人类要定义“对错”和“道德”呢?请注意,我意思是说,“都源自利益”即使是对的,并不能因此而抹杀“对错”和“道德”等等。那就使得“都源自利益”这个结论荒谬而无用。
同理,“公理是建立在Big Data之上”这样的结论也就变得没有意义与价值。甚至会进一步把目前的“大数据”系统的意义抹杀。
-
bintou
这个帖子解决了我一年来的疑问。之前找到的答案都不怎么靠谱。所以,留在这里备忘。这也说明,要找到准确答案也不是容易的,虽然Google还是那个Google。
Vim 有12个粘贴板依次编号为:0、1、2、...、9、a、"、+,其中 + 号为系统粘贴板,” 为临时粘贴板。系统剪切板中的内容可在其他程序中使用。上面的复制指令都可以配合剪切板进行操作。
- "nyw 复制当前单词到 n 号剪切板(双引号开始)
- "np 粘贴 n 号剪切板内容到当前位置后
- "+Y 复制当前行到系统剪切板
- "+ny 复制当前行加下面 n 行到系统剪切板
- "+p 粘贴系统剪切板内容到当前位置后
作者:whinc
链接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19863631/answer/89354508
来源:知乎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